《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JGJ/T 422-2018
附录C 远程自动效监测要点
C.0.1 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监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软件、信号及控制线路、通信及电源线路等组成。
C.0.2 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静力水准仪、位移计及裂缝计等传感器。
C.0.3 所选的传感器应配备可供接入的自动化数据采集装置,该数据采集装置应具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远程传输等功能
C.0.4 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点或监测站宜配备独立于自动测量监测仪器的人工测量设备。
C.0.5 监测仪器设备的选用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宜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维护方便;
2 系统应选用稳定可靠的监测仪器,其品种、规格宜统一;
3 传感器应具备足够的强度、抗腐蚀性和耐久性,并应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C.0.6 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进行防雷设计。
C.0.7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构建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一个监测管理中心站,中心站应配备满足工程安全监测所必需的计算机及相应的外部设备;
2 自动化监测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基本采集系统组成;
3 采集数据计算机宜设置在监测管理中心站,采集装置可分散设置在靠近监测仪器的监测站;
4 现场通信网络的基本采集系统内部可采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串行通信物理接口标准、控制器局域网以及其他国际标准;基本系统之间及基本系统与监测管理中心站之间可采用局域网连接;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具备与系统外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的接口;
5 通信网络宜采用双绞线、电话线、无线和光纤等通信介质。
C.0.8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点应反映建筑物及其基础的工作性态;
2 监测点选择宜相互呼应,重点部位的监测值宜能相互校核。
C.0.9 监测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布置在所测监测仪器附近;
2 监测站位置应交通便利、照明较好、易通风且无干扰;
3 监测站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空间和稳定的电源;
4 监测站应接地良好;
5 监测站设置在露天或可能受到水淋的地方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C.0.10 监测管理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一定的设备空间和工作空间;
2 应有良好的照明、通风条件,并应有稳定可靠的电源和接地装置;
3 应配备采集计算机,也可配备如打印机网络设备、不间断电源、净化电源及防雷设备等必要的外部设备;
4 应配备具有现场监测、数据存储和备份功能的在线采集软件和网络通信软件。
C.0.11 现场网络通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优先选择实用经济、维护方便的通信方式;
2 监测站之间、监测站与监测管理站之间可采用双绞线、光纤电话线无线连接;
3 应做好线缆的防护接地。
C.0.12 系统供电电源应根据系统功率需求和技术指标规定进行配置,统一管理,宜采用专线供电并设置供电线路安全防护及接地设施。
C.0.13 自动化监测系统应接入工程的接地网或接地,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C.0.14 系统应具备巡测和选测功能,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可采用中央控制方式和自动控制方式。
C.0.15 系统应有显示功能,应能显示建筑物及监测系统的总体布置、各监测子系统组成、过程曲线、报警状态显示窗口等。
C.0.16 系统应有操作功能。应能在监测管理站的计算机上实现监视操作、输入/输出操作、显示打印操作、报告现在测值状态、调用历史数据、评估系统运行状态;应能提示程序执行状况或系统工作状况;应能修改系统配置、进行系统测试和系统维护等。
C.0.17 系统设备应具备掉电保护功能,外部电源突然中断时保证数据和参数不丢失。
C.0.18 系统应具备数据通信功能,包括数据采集装置与监测管理站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以及监测管理站内部及其同系统外部的网络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
C.0.19 系统应具有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和具有多级用户管理功能。
C.0.20 监测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及电缆布线应整齐,监测设施应采取防护措施;
2 监测设备支座及支架应安装牢固,宜防锈处理;
3 对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应进行检查或比测;对每个自动化监测点应进行快速连续测试;
4 逐项检查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方向。
C.0.21 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化系统的监测频次,试运行期为1次/d,常规监测不少于1次/周,非常时期可加密测次;
2 所有原始实测数据必须全部入库;
3 监测数据至少每3个月做1次备份;
4 宜每半年对自动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测点进行1次人工比测;
5 每3个月应对主要自动化监测设施巡视检查;
6 每1个月校正1次系统时钟。
C.0.22 传感器预埋稳定后测定其静态初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