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
附录C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 / C.2 一般大气环境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评定

C.2.1 钢筋开始锈蚀时间的估算,应考虑碳化速率、保护层厚度和构件所处环境的影响,可按下式估算:

ti=10.2·ψv·ψc·ψm
式中:ti——结构建成至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年);
ψv、ψc、ψm——碳化速率、保护层厚度、局部环境对钢筋开始锈蚀时间的影响系数,分别按表C.2.1-1~表C.2.1-3采用。
表C.2.1-1 碳化速率影响系数
表C.2.1-2 保护层厚度影响系数
表C.2.1-3 局部环境影晌系数

C.2.2 局部环境系数ζ值可按表C.2.2采用。

表C.2.2 局部环境系数值

C.2.3 碳化系数k应按下式计算:

k = x c t 0         (C.2.3)
式中:xc——实测碳化深度(mm);
t0——结构建成至检测时的时间(年)。

C.2.4 保护层厚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非破损方法检测,但宜用微破损方法校准;
2  同类构件含有测区的构件数宜为5%~10%,且不应少于6个,均匀性差时,尚应增加检测构件数量;同类构件数少于6个时,应逐个测试;
3  每个检测构件的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测区应均匀布置,每测区测点不应少于3个;构件角部钢筋应测量两侧的保护层厚度。

C.2.5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区及测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环境、同类构件含有测区的构件数宜为5%~10%,但不应少于6个,同类构件数少于6个时,应逐个测试;
2)每个检测构件应不少于3个测区,测区应布置在构件的不同侧面;
3)每一测区应布置三个测孔,呈“品”字排列,孔距应大于2倍孔径;
4)测区宜布置在钢筋附近;对构件角部钢筋宜测试钢筋处两侧的碳化深度。
2  测区宜优先布置在量测保护层厚度的测区内。

C.2.6 梁、柱类构件按保护层锈胀开裂评估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年限,可依据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和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按表C.2.6进行评估。

表C.2.6 一般大气环境下梁、柱类构件按保护层锈胀开裂评估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年限
注:1 表中符号c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 表中耐久年限计算参数取值:钢筋直径为φ25;ⅠA、ⅠB环境温度为16℃,环境湿度分别为0.7、0.75,局部环境系数分别为1.0、2.0;ⅠC环境温度为13℃,环境湿度为0.7,局部环境系数为3.5;
3 表中ⅠC环境括号内保护层厚度用于南方炎热、干湿交替频繁地区。

C.2.7 墙、板类构件按保护层锈胀开裂评估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耐久年限,可根据混凝土强度现场推定值和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按表C.2.7进行评估。

表C.2.7 一般大气环境下墙、板类构件按保护层锈胀开裂评估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耐久年限
注:1 表中符号c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 表中耐久年限计算参数取值:钢筋直径为φ12;ⅠA、ⅠB环境温度为16℃,环境湿度分别为0.7、0.75,局部环境系数分别为1.0、2.0;ⅠC环境温度为13℃,环境湿度为0.7,局部环境系数为3.5;
3 对年平均湿度大于0.75的南方炎热地区,其ⅠC环境下表中各列保护最小层厚度应增加4mm。